新加坡国立大学三位杰出青年科学家(从左至右)Denis Bandurin助理教授、余嘉明助理教授以及衣路英博士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三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因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杰出贡献而荣登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该名单于2023年11月3日公布,旨在表彰亚太地区35位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在从计算机科学到生物医学等不同技术领域表现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开创了尖端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除了表彰他们的学术研究成就,该名单还高度肯定了这35位杰出人士在技术落地、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无私付出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该名单将35位入选者分为五类:
创造未来先进产品的“发明者”;
希望将创新转化为颠覆性业务的“创业家”;
洞悉科技未来并不断开拓新版图的“远见者”;
采取非常规途径带来更健康、更清洁和更适应的世界的“人文关怀者”;
扩展科学边界以创造应对技术挑战的新方法的“先锋者”。
▲Denis Bandurin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半导体与新型量子材料中的电子行为,为未来开展“量子电子学”研究铺平道路。
先锋者
Denis Bandurin助理教授:
开创量子通信的未来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是用于通信、计算、医疗以及交通等诸多领域的电子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半导体中,电子从一端移动至另一端,进而产生电流。了解这些电子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携带电荷在半导体上移动,对于开发用于高性能半导体的新型量子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青年教授Denis Bandurin助理教授致力于探索新型量子材料中的电子传输。因在石墨烯电子行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Bandurin助理教授成功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并被评选为“先锋者”——其研究揭示了石墨烯电子的外来流体动力学行为,首次测量了固态设备中的电子粘度,并展示了控制这种状态从自由电子状态中产生的机制。
Bandurin助理教授还在“等离激元Fizeau拖曳效应”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开发出使用石墨烯的“太赫兹检测”的新原则。Bandurin助理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先进材料的辐射驱动的磁传输实验,旨在揭示量子层面的新基础现象;同时,为未来开发实用的量子电子学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Bandurin助理教授及其团队还致力于利用具有独特电子特性的新型量子材料开发出可用于红外以及太赫兹频域的敏感光探测器。这种创新方法有助于实现强大的光响应,在未来的量子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Bandurin助理教授表示:“我希望此次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能够提高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科研团队的国际知名度。在这一基础上,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世界一流的学生、科研人员选择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进行深造以及开展前沿研究。”
▲余嘉明助理教授致力于通过开发“实现食物废弃物升级再循环”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零碳未来”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文关怀者
余嘉明助理教授: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食品废弃物”是新加坡最主要的废物来源之一,在过去十年间,产生的食品废弃物量增加了约20%,“填埋处理”或“与其他废弃物混合焚烧”仍是其主要的处理方式。然而,此类处理方式会造成“碳排放”以及产生其他污染物,进而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虽然新加坡已实施了减少食品浪费的相关举措,但想要达成其脱碳目标,仍需对食品废弃物进行创新处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余嘉明(Iris Yu)助理教授致力于向可持续发展的“零碳未来”迈进,为此,余嘉明助理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余嘉明助理教授开创了“微波辅助生物精炼”的全新研究领域,通过创新工程解决方案,将生物资源高效地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与材料。凭借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贡献,余嘉明助理教授成功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并被评选为“人文关怀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催化系统中的“微波效应”,以更环保、更清洁地实现化学品合成,余嘉明助理教授设想,利用“微波辅助生物精炼”,我们可以将食物废弃物回收升级为可再生产品,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衣路英博士正与其科研团队一同研发光纤传感器,以克服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局限性,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成像。
先锋者
衣路英博士:
新一代光纤传感器的开拓者传统的光学传感器面临着波长有限、角度测量范围受限等诸多挑战,进而影响其成像效果。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研究员衣路英(Yi Luying)博士致力于将光学工程与发光材料基础科学相结合,开发创新型光学智能传感器,以支持例如虚拟现实、自动驾驶以及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
因在开发新型光纤传感器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就以及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衣路英博士成功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并被评选为“先锋者”。
衣路英博士及其科研团队研发了一款3D成像传感器,具有更宽的波长范围、更大的角度测量范围以及更高的角度分辨率;此外,衣路英博士还设计了一种“双锥光纤阵列”,将光学成像传感器的响应波长范围从X射线扩展到伽马射线——这一重大突破使得使用大面积、高密度的X射线与伽马射线制造成像传感器成为现实。
衣路英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开发的光纤传感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可应用至3D扫描及医疗成像等领域,可获得更为精准的成像。
衣路英博士表示:“我相信,任何形式的创新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于我而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及突破边界,攻克难题的无限热情推动着我在研究及创新生涯不断向前。我非常感谢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给予我的认可,这为我坚定不移地推进该领域的研究,以及利用科技改善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