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访》对话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听他分享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感悟。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表示,新国大与重庆的合作成绩斐然,已成为这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10月13日下午,市委书记袁家军会见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一行。
陈校长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并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解答。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 (NUS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英语、语言学和戏剧研究系 (Department of English, Linguistics and Theatre Studies) 的语言学家领衔的一项研究揭示,通过分析新加坡年长者的自然语言,能够检测出痴呆症的早期语言迹象。
新加坡国立大学打造了一座充满机遇的校园生活花园,让学生们在这里绽放;同时培养他们关键能力和不可或缺的软技能,使他们不仅在当下而且在未来都能茁壮成长。我们对话了三位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新国大求学期间追求多元的兴趣爱好——从成立独立唱片公司、营造繁荣的宿舍社区到组织社区活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在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跃升至第17位,较此前连续两年稳居的第19位有所上升。新国大持续稳坐亚洲第三的宝座,并且是目前东盟地区最顶尖的大学。
五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的杰出教授荣获新加坡授予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取得的卓著成就。
为了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必须快速、持续、方便地监测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传感器,能够连续、实时地检测固态表皮生物标志物这一全新的健康指标。
在今年的新加坡国庆奖章授勋榜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社群内超过两百名杰出成员因其功绩和对新加坡的贡献而受到表彰。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创办的 BeeX 是一家工程深度科技衍生公司,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创新计划 (NUS Graduate Research Innovation Programme) 和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者 PIER71™(重新构想港口创新生态系统@伯乐格71)的支持下蓬勃发展。
2024年7月11日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礼堂内,五彩缤纷的学士服交相辉映,激昂的礼仪乐章振奋人心,正式拉开了本年度毕业季的第一场盛典序幕。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 (NUS Enterprise)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创业部门,于2024年5月29日至31日成功举办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大学初创企业展示盛会——2024年创新科技展 x 赋能创业者 (InnovFest x Elevating Founders 2024)。此次盛会通过与 Informa Tech 合作举办,是新加坡亚洲科技会展 (Asia Tech x Singapore) 的官方创业活动。
为期两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论坛 (NUS Innovation Forum) 首次在繁华的旧金山湾区举办,激发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学生、思想领袖和行业专家之间热烈的思想交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生物学家们通过绘制德国小蠊的全球传播路线,解开了一个长达250年的谜团,为未来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宝贵指导。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 (NU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教授刘小钢荣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百年奖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s Centenary Prize),以表彰其在研究和创新领域的杰出贡献。刘教授因其对纳米晶体光子转换的理解和光学操控、它们在 X 射线和光场成像中的应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卓越的沟通能力而荣获该奖项。在本年度的三位获奖者中,刘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亚洲和新加坡的科学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健康创新与科技研究院 (Institute for Health Innovation & Technology, iHealthtech) 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 (NUS Society) 教授林水德 (Lim Chwee Teck) 当选为享有盛誉的英国皇家学会 (The Royal Society) 院士,以表彰他对科学发展做出的宝贵贡献。
来自东南亚高校的60位领袖齐聚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 (Temasek Foundation – NUS Programme for Leadership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第八届峰会上讨论了这一重要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健康创新与科技研究院 (Institute for Health Innovation & Technology, iHealthtech) 的 Alfredo Franco-Obregón 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一种创新方法,即利用短暂且温和的脉冲电磁场暴露刺激肌肉,使其产生并释放具有抗癌特性的蛋白质。这些可溶性化学分子随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在整个系统中发挥其抗癌保护作用。
适逢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 (NUS Faculty of Science) 成立95周年之际,理学院重申其承诺,为学生提供新颖、相关的学习机会,以促进卓越的跨学科教育。新颖的跨学科课程、让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经验的专业化课程以及全球学习之旅——这些仅仅是理学院学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理学院 (NUS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求学期间拓宽知识视野的冰山一角。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 (NUS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于2024年5月15日向四位杰出校友致敬,以表彰他们在国家建设、大学发展、文学与社会科学推广以及私营部门影响力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这四位校友分别是外交界的标志性人物金喜 (Bilahari Kausikan) 先生、备受推崇的统计学家张保罗 (Paul Cheung) 教授、广受赞誉的作家林苏真 (Suchen Christine Lim) 女士,以及杰出商业领袖和企业界重量级人物陈炎斌 (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在最近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 (Times Higher Education Awards Asia) 颁奖仪式上大放异彩,其团队凭借跨学科项目“利用沉浸式内容管理攻击性——融合虚拟实境的混合学习体验”(Managing Aggression using Immersive Content – A Blended Learning Experience using Virtual Reality, 简称 MAGIC)和
可负担的癌症监测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变革工作场所安全;一名医科学生作为弱势青年导师的意义非凡的历程——这些故事迸发出智慧与勇气的火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最新发布的影响力报告亮点。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大学城寄宿型学院思学院 (Residential College 4) 的学生们结识了一群非比寻常的朋友,乍一看与20多岁的大学生们大相径庭。在项目讨论期间,与本科生并肩而坐的是他们的团队成员:银发苍苍的长者们携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而目光炯炯的中学二年级学生则充满了青春的好奇与活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取得了新发现,将有助于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及其引发的糖尿病等常见疾病与癌症风险之间的联系。基于这项研究获得的洞见有望推动旨在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癌症预防策略。
新加坡国立大学牙科学院 (NUS Faculty of Dentistry) 的 Gopu Sriram 助理教授和 Nileshkumar Dubey 助理教授,凭借其卓越的科研成果,荣获著名的国际牙科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ntal Research, IADR) 颁授奖项。国际牙科研究协会所颁授的奖项旨在嘉奖牙科、口腔和颅面研究领域的杰出科研成就,以此促进全球人类健康与福祉的提升。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用于制造下一代碳基量子材料。这种材料以微小的磁性纳米石墨烯形式存在,具有独特的蝶形结构,可承载高度相关的自旋。这一新设计为量子材料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量子材料对于尖端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望革命性提升信息处理和高密度存储能力。
根据英国教育市场咨询公司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于2024年4月10日发布的最新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新国大) 有19门课程列入全球10强,其中更有四门课程进入5强。
新国大在华合作研究机构的设置就是新国大持之努力的典范。通过与相关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新国大在中国不同区域建立了专注于研究与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发展的研究机构,并于2011年在苏州建立了第一家研究机构。此后,陆续将足迹扩展到另外三个城市——福州、重庆和广州。
在不断变化的职业机遇之海中航行,可能既令人振奋又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新近毕业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新国大)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来自2023届,通过新国大的严谨跨学科教育和实践性学习,磨砺出了多元化的技能,并装备了适应未来所需的生活技能,如今已经成功踏上了令人激动的职业征程。
新加坡国立大学联手新加坡护联中心,推出了两个为期一年的服务学习课程,旨在培育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更好地支持新加坡老年人健康生活,平和地度过晚年时光。这些课程是新国大通识教育“社区和参与支柱”模块的一部分。
赋能绿色经济:新加坡国立大学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杜克-国大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候选疫苗:此类疫苗可以通过“鼻部(鼻腔)喷雾”的方式输送药物。相较于传统的“皮肤(皮下)注射”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此类疫苗有助于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并获得更持久的免疫保护。
多产的化学学者——许民瑜(Koh Ming Joo)副教授成为首位获得“诺华早期职业奖(化学)”的新加坡籍人士。
2024年1月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迎来了“第11任名誉校长”——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尚达曼先生,并为其举行了欢迎午宴。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生化学系和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的助理教授Dennis Kappei,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客座助理教授陈金妙(Chen Jinmiao),均获选为第五届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全球研究学者网络计划(Global Investigator Network)的国际研究员(共10位)。
今年5月至7月进行的12次海外学习之旅是“东南亚友好倡议”(Southeast Asia Friendship Initiative)试点项目的一部分,这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开发的一项新的特别全球项目。
为了支持和加速东南亚地区基于自然的碳项目的区域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23年11月30日在COP28会议上启动了新国大决策剧场。COP28是联合国主导的会议,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此会面商讨气候政策。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名在读学生和四名校友入选著名的苏世民学者项目(Schwarzman Scholars)2025届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他们将与来自43个国家和114所大学的150名奖学金获得者一道,有机会参加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Schwarzman College)为期一年的全额资助的全球事务硕士学位课程。
PIER71™的含义为“在伯乐格71(BLOCK71)重新构想港口创新生态系统”,由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共同创立。2023年11月21日,在新加坡新达城会展中心举行的首届“2023年PIER71™大圆航线”活动中还举办了“PIER71™成立五周年”相关庆祝活动。
自2015年成立以来,“伯乐格71(BLOCK71)旧金山”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及创业中心,为来自新加坡、亚洲以及美国的初创企业、投资者与行业领袖提供了一个合作空间,以促进创新,推动科技企业的发展。
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可拉伸电子电路的新型超柔性、自修复及高导电材料。这一突破性成就可显著提高可穿戴技术、软体机器人以及智能设备等相关技术与设备的性能。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三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因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杰出贡献而荣登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最新成立的中心是亚洲首个、全球最大的医学永续发展研究中心,有助于新加坡在医疗保健领域加速“净零转型”,并为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卫生系统铺平道路。
首创的细胞疗法促进伤口愈合,改善整体伤口健康,降低复发风险。
在法国-新加坡科学与创新联合委员会(JCSI)第三次会议上,新国大签署了四项协议,旨在深化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法国领先机构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伙伴关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的初步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添加“豆渣”的益处。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发现,“机械抵抗力”(mechanoresilient)癌细胞——那些能够承受显著机械应力的癌细胞,更具增殖性与耐药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刘绍泉(Liu Shao Quan)副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采取了一种更具创新性的途径——利用发酵的废咖啡渣制造酒精饮料,以此实现每年因咖啡消费而产生日益增多的废物量的可持续管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所长Ashok Venkitaraman教授与纽约冷泉港实验室主要研究员Tobias Janowitz助理教授,以及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一组国际研究人员一同发现,生酮饮食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加速恶病质的发作——这是一种“消瘦综合征”,可导致显著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在最新出炉的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首次跻身世界前十,排名第八,实现了亚洲高校的历史性突破,并在亚洲地区高等教育学府中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