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闻动态

新闻集锦 通知公告 国大资讯
东南亚高校领袖会师新国大,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革新
2024-07-11
▲自2012年推行以来,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已吸引了超过300名参与者,成为东盟各国大学高层领袖的标志性盛事。

随着人工智能重塑我们的生活,大学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它们将引领这个新时代的到来,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

来自东南亚高校的60位领袖齐聚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 (Temasek Foundation – NUS Programme for Leadership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第八届峰会上讨论了这一重要议题。

自2012年首次推出以来,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大学高层领袖每两年一度的标志性盛会。这一计划致力于深化各国及其高校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同时推进东南亚一流大学的治理和管理理念。

5月14日至16日,来自东盟21所大学的管理和学术团队的领袖代表们齐聚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当前大学普遍关注的福祉议题和学术之外的学生全面发展等核心问题。迄今为止,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已汇聚了来自东盟10国30多所高校的300多名参与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寄望淡马锡基金会—国大大学领袖计划能够成为东盟各大学发展的催化剂,激发他们提出新颖、创新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倡议活动。

“大学不能恐惧、忽视或否定技术的发展。未来是由技术引领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 (Tan Eng Chye) 教授在这项为期三天的盛大活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强调。

但他也提醒大家警惕技术带来的威胁。陈永财教授补充说:“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让他们能够应对工作岗位被取代的压力,并警惕人工智能被滥用的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 ChatGPT 的推出,彻底改变了教育领域。学生们正借助它来完成作业,而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在探讨使用人工智能模型为高考评分。与此同时,企业届也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

这些技术变革也促使大学重新审视其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我们的客户还是产品?我们应当把自己定位于为学生服务,还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新国大副教务长(教育创新)陈西文 (Simon Chesterman) 教授在他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演讲中提出了这样的深刻疑问。

迎接人工智能颠覆

尽管与科幻电影的情节相悖,世界不会迎来机器人末日天启,工作岗位也不会在顷刻间消失。但陈西文教授警示道,人工智能将导致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下降。陈西文教授著有《人工智造:一部小说》(Artifice: A Novel),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意义,同时他还撰写了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

他补充说:“这已不仅仅是大学内部的问题。然而,当我们审视自身在教育领域的角色时,若教育的初衷就是为就业铺路,那么我们就必须深入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准备。”

随着技术颠覆成为常态,教育工作者普遍达成共识,确保毕业生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至关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需要拥抱人工智能并合理运用它——这是高校领袖们在圆桌讨论中就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大学使命达成的共识。

事实上,人工智能可以在行政、研究、教学等多个领域派上用场。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的行政工作,教授们能够腾出时间专注于教学;同时,使用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处理大量的研究数据。

“人工智能还能让我们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反馈。但我们不应该把责任转嫁给人工智能,而应该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产品,”陈西文教授阐述道。


合乎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不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将弊大于利。以 ChaosGPT 为例,它是一个被编程用来毁灭人类的人工智能。

一些研究人员还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引言段落直接用于他们的研究论文中。

总之,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需要以负责任和合乎道德的方式加以使用。

以评估问题为例,大学如何确保提交的作业不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与会代表们表示,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人工智能,大学不如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人工智能。

陈西文教授建议说:“我们对待人工智能应当如同对待计算器一般。我们非常清楚,在有些情况下计算器是不宜使用的,而有些情况下则不可或缺。这显然也是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接触到人工智能。因此,数据和技术需要更加普及,确保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与会代表们在圆桌讨论中指出,东南亚各大学之间的合作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国大校长陈永财教授表示:“面对高度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那将是对学生的极大伤害。”

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世界的同时,自身也需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事实上,教育工作者往往能从他们的学生身上汲取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代表们说,将年轻一代的技术精通与教育工作者的丰富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构建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创新的学习氛围。

他们进一步强调,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但高校领袖不应忽视大学体验中“软性”元素的重要性。

“大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学位以找到工作的地方。大学更是个人塑造世界观、培养技能和品格的地方,”陈永财教授说。


(来源: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