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闻动态

新闻集锦 通知公告 国大资讯
“311”精彩纷呈 | 学子故事:科研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
2025-03-05

科研方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FROM: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MBTIENFP
爱好:轮滑,羽毛球,看动漫,听音乐
座右铭: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18岁时的丹泽同学羽翼初展,将武汉大学作为踏出“洞穴”,迎接挑战的第一站,在“求是”之路上砥砺前行;21岁的他展翅翱翔,在日复一日的专业学习与实训实践中不断拓新。与此同时,丹泽也意识到在科技快速变革的如今,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与技术,把理论与现实应用深度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拥抱AI时代,实现自我革新与成长。

带着汲取更多元化知识的渴望和对科研的热爱,丹泽选择了加入新国大重庆研究院 “3+1+1”项目(以下简称“311”项目),为前往新国大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硕士做准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科研故事。

“求是”的秘诀之一是实践的累积

如果说在研究院的学习与在学校有所不同,那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模式的转变。更小的学生基数,更定制化的教学规划,让丹泽在课堂学习之余,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科研项目的实践。

以往的学习为其夯实了专业基础,研究院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度的链接。得益于便利的实验条件和有力的资源支持,丹泽的学习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一次次的实验数据中,体现在从验证到调整到再次验证的不断查否中。

正是因为将学习重心聚焦于科研本身,丹泽早早就在新国大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毕业设计的主要方向。

面对磨砺要抱有“死磕”的决心

 “LayerTracer: Cognitive-Aligned Layered SVG Synthesis via Diffusion Transformer”(认知对齐的分层SVG生成),这是丹泽的毕设课题。

“你可以将LayerTracer理解为一个智能设计助手,它能够通过理解设计逻辑帮助设计师更高效地创建和修改图形。”谈及毕设目前的成果,丹泽的语气里多了一丝“吾家有儿初长成”的小骄傲,或许这也是每个科研人的可爱之处。


但这条毕设之路并非一路绿灯。从去年10月启动,到今年1月投放SIGGRAPH(CCF—A类会议),中间经历过因数据集过于庞大导致服务器无法适用的窘况,好在有新国大导师及时的资源补位,为实验提供更适配的设备支持;也经历过在处理海量数据时的“心态崩溃瞬间”,好在有新国大博士师兄的细心引导。

经磨砺而后破茧,生出的是更顽强的意志。从确立课题到团队组建,从数据收集到模型训练,从阶段论证到成果打磨,四个月的专注与投入,让丹泽体会到了“从无到有”的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科研这条路上“死磕”下去的信念。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要相信团队的力量

一个人走或许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能走得更远。在说到毕设课题时,丹泽多次提到“团队”二字。在他看来,团队之间每个成员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这次项目能够高效完成的重要支点。

新国大资深的教授负责课题方向把控,博士师兄负责阶段性任务梳理和指导,而自己作为“科研新人”,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规定动作”尽可能做到满分,与同为小组成员的搭档互相查漏补缺,打好团队配合。

遇见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是件幸运的事,无论是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多元的平台资源,还是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都是我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芯片”,这也是311项目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也祝愿丹泽同学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如他名字那般,丹心筑梦,泽被四方
 
研究院寄语——

关于成长的答案或许只有时间知道,但关于成长的求解,就在当下。去做具体的事,稳稳托举自己,请相信,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