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灰莉树学院,“幸福设计”课程完美诠释了人本教育理念。通过与新加坡 Happiness Initiative 等社会企业合作,学生们深入探讨幸福与生活满意度的复杂内涵——将抽象理论扎根现实生活,打破固有认知,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在香灰莉树学院 (Tembusu College),学生不仅学习社会知识,更与社会共同成长。学院精心设计的“社区和参与”(Communities and Engagement) 高阶研讨课,通过富有社会回应性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直面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学生通过与社区伙伴直接接触,与老年居民、外籍劳工和公共卫生官员等人共同创造知识、增进相互理解。对这些学生而言,这些对话本身就是课程——他们不仅学习批判性思考,更学会如何付诸实践。
每年有超过220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小型研讨课。他们走出教室围墙,深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再仅仅依赖课本,而是通过参与式研究和反思,培养学术严谨与情感智慧。
“作为拓展学生视野的多元、人文、跨学科探究式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连接理论与实践,将思想转化为影响力。”香灰莉树学院教务主任 Connor Graham 博士解释道,“人本学习不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相关性质疑等学术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发展对他人及其世界观的认知、反思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行动建立同理心
香灰莉树学院的人本教学模式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开放——从社会学、生物医学到工程与艺术——同时以共同理念凝聚学生:帮助有需要的人与物种、参与世界、发展创造力以及促进跨学科融合。
通过小班教学和跨学科团队,学生运用民族志田野笔记、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来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这些都不是短期项目,许多植根于与社区组织的长期合作,让不同届学生能在前人基础上持续深化参与。
其中“新加坡健康与社区”课程是与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的持续合作项目。它旨在弥合理工科与非理工科之间的鸿沟,透视公共卫生素养的缺口。
2024年4月,学生们采用社区参与式方法研究青年健康需求。其中一个小组为新国大本科生设计了低钠饮食干预方案,采用直观的视觉标签系统引导健康饮食选择。该项目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健康和福祉部 (NUS Health & Wellbeing) 的资助,正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 Alberto Salvo 副教授筹备合作试点研究。▲香灰莉树学院学生在新国大大学城举办路演活动,提高人们对低钠饮食的认识,同时收集调查反馈。
在另一门“新加坡科技与老龄化”课程中,学生们通过访谈、田野调查和人本治疗框架,探索老年人的生活体验与老龄化过程。2024年2月至4月期间,一个小组开发了辅助工具,促进与老年人的临终规划对话,先后在长青坊活跃乐龄站和亚逸拉惹活跃乐龄护理中心试用。
另一个小组设计了启发式卡牌游戏《深度对话》,旨在促进家庭成员对生命终章话题进行探讨。“作为一个家庭,我们从未真正讨论过临终话题。”一位参与游戏的家长表示,“虽然我们还不算老,但这个游戏确实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想留下的遗产。”参与学生补充道:“有趣的是,我已经很久没和父母这么亲近过了。有时我们忙于各自事务,忘记了彼此联系的重要性。”▲香灰莉树学院学生在亚逸拉惹活跃乐龄护理中心使用辅助工具与老年人进行临终规划对话。
▲一家人通过玩《深度对话》反思性卡牌游戏,开启关于临终事宜的对话。
在对话中理解幸福
“幸福设计”(Happiness by Design) 课程同样彰显了香灰莉树学院的人本教育理念。学生与新加坡 Happiness Initiative 等社会企业合作,通过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主题分析,探索幸福与生活满意度的多维本质。
在整个学期,学生们发展现实工作所需的人际交往与专业能力。他们与公众的对话帮助将抽象的学术概念扎根现实,这常常挑战人们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并留下持久的情感影响。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们拓展了概念性词汇,将幸福理解为一个动态、深刻的个性化过程,其中包含韧性、自我超越和成长。▲学生向包括老年人、青年和社区领袖在内的公众成员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形成代际对话。
新国大商学院大二学生 Vu Bao Lien Hoa 在参加该课程后表示:“课堂讨论不仅深化了我的求知欲,更激励我进行有效沟通,在清晰表达想法的同时积极倾听他人见解。我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学会以同理心和尊重对待不同观点。”
Happiness Initiative 联合创始人 Sherman Ho 先生指出,学生在课程社区活动上分享的研究成果,帮助参与者了解新加坡不同年龄群体的幸福需求差异。他赞赏这些对话为探讨“当代人如何获得幸福”创造了坦诚空间。除了揭示关键主题和代际差异外,许多人因意识到自己并非独自面对挑战和抱负而感到宽慰——他们是一个更大关怀社区的一部分。
培养学习者与变革者社区
随着发展势头增强,香灰莉树学院正在拓展课程体系。新开设的“外籍劳工、修辞与表演”(Migrant Workers, Rhetoric, and Performance) 研讨课,是新国大首个以外籍劳工为中心的课程。学生们与新加坡移徙经济人道主义组织 (HOME) 下属的 Kaugnay 外籍劳工组织合作,共同创造包容赋权的活动与表演,吸引更多外籍劳工参与进来。▲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受邀参加外籍劳工社区组织的生日庆祝活动,并探访他们周末常去的聚集地,体验外籍劳工社区的“一日生活”。
▲学生们与外籍劳工和社区合作伙伴齐聚香灰莉树学院阅览室,建立融洽关系,促进相互理解,为他们为期一学期的合作奠定基础。
“香灰莉树学院的社区参与课程为学生与社区互动提供了多元对话渠道。”学院院长 Ho Chee Kong 副教授表示,“这些对话催生了深刻理解、怜悯之心与感恩之心,产生有意义的建构,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连接课堂与社区,香灰莉树学院正在重新定义教与学的意义——在这里,批判性思维与有意义的行动相遇,而对话成为课程的核心。
(来源: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