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闻动态

新闻集锦 通知公告 国大资讯
孵化绿色未来,践行永续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初创团队的创新突破
2025-06-05

▲(从左至右)三名“城市景观农场”团队成员 Chew Chi Ying、Manzel Joseph Seet 和 Davian Chan Sze Pen 在伯乐格71社会创效中心展示他们的代表作品——水培作物墙。

“绿色未来”(Greening the Future) 系列报道中,NUS News 将探讨新加坡国立大学如何加速永续发展研究与教育,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汇聚师生智慧与创意,共同开辟通往绿色未来的道路。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役中,新一代新国大学生创业者正奋力进军永续发展前沿领域。

从降低能源浪费到革新都市农业,这些环保先锋通过可行的商业模式直面环境挑战。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 (NUS Overseas Colleges)、THE HANGAR 的伯乐格71、伯乐格71社会创效中心 (BLOCK71 Social Impact Hub) 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 (NUS Enterprise) 各项计划的支持下,他们印证了大学作为永续发展创新沃土的价值,充分证明环境责任与商业成功能够相辅相成。

以下由新国大孵化的三家初创团队,正书写着永续发展的绿色印记。

初创团队EcoVolt

“吸血鬼能源”听起来像是恐怖片里的桥段,实则是悄无声息吞噬电力资源的真实环境威胁。这种电子设备在待机状态下持续“吸血”的现象,已占家庭和办公场所总耗电量的16%以上。

面对这一情况,初创团队 EcoVolt 应运而生,并立志根除“吸血鬼能源”顽疾。初创团队 EcoVolt 由四位新国大学生组成,他们在2024年新国大“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pen Hack) 中结缘,并已开发出一套双管齐下的解决方案,用于监控和消除“吸血鬼能源”现象。

▲EcoVolt 团队成员,从左上角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周安鑫、谢安耀、柯翰荣和何伟豪。他们的创新软件和硬件解决方案用于追踪和监测插座负载。

“我们帮助组织监测、管理和消除插座负载浪费。”
团队成员介绍道。这支跨学科团队由计算机科学专业五年级学生谢安耀 (Eugene Chia)、商科专业四年级学生周安鑫 (Raphael Chew Ann Kim)、信息系统专业四年级学生柯翰荣 (Glenn Quah) 和电机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何伟豪 (Ho Wei Hao) 组成。四位成员均参与了新国大海外学院计划,通过该计划,他们在海外科技初创企业进行了实习。

通过定制化适配器、插座面板和延长线等硬件设备,EcoVolt 将实时用电数据传输至专有软件平台。这一解决方案支持用户对多场景插电负载进行统一管理——从个人办公桌到整栋楼宇网络。如此一来,用户便可轻松识别并精准定位“闲置负载”,即设备保持通电但未实际运行时的电力消耗。

自2025年4月入驻伯乐格71社会创效中心孵化以来,初创团队 EcoVolt 希望他们的技术能被广泛采用。“这是一项‘聚沙成塔’的永续发展实践。”团队强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找到在这里生存下去的方法。”

“城市景观农场”初创团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与食物源头的距离日益拉大。“城市景观农场”初创团队正通过专为新加坡城市环境设计的即插即用水培系统,来解决这一脱节问题。

“城市景观农场”初创团队由设计与工程学院校友 Davian Chan Sze Peng、计算机学院 Manzel Joseph Seet、理学院校友 Ho Hol Yin,以及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三年级学生 Chew Chi Ying 共同组成。“我们的使命是将自然融入家庭、学校与办公场所,为新加坡人带来永续农业方案。”创始团队表示。

▲“城市景观农场”初创团队利用水培作物墙,成功收获第一批甜罗勒。

“城市景观农场”初创团队致力于解决两大永续发展难题:城市粮食安全危机与传统农耕方式对空间资源的低效利用。他们的模块化水培系统辅以智能灌溉解决方案,旨在降低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依赖,同时以最少的浪费推动本地粮食生产。

团队最初设计的系统过于复杂且成本高昂,后转向配备游戏化应用程序的简化设计,使都市农业变得触手可及——无论用户是否具备园艺技能或永续农业经验。“城市景观农场”初创团队通过促进本地粮食生产,构建了减少海外进口依赖与降低碳足迹的双赢模式。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计划-影响力赛道”(NUS Enterprise Venture Initiation Programme ­— Impact Track) 获选项目,这个入驻新加坡国立大学农业科技中心 (NUS Agritech Centre) 的初创团队正在完善面向企业客户的商用产品,同时积极拓展学校、办公场所乃至整个东南亚市场的业务版图。

初创团队 PlasticTinkers


仅新加坡一地,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就超过9亿公斤,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回收利用,绝大部分最终被填埋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初创团队 PlasticTinkers 专门回收处理废弃塑料瓶,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于3D打印的线材通过赋予废弃塑料二次生命,来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环保挑战。

▲建筑学硕士五年级学生林初明(左)与联合创始人曾荻皓亮相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协会主办的 UNICON 学生创业与科技大会。

初创团队 PlasticTinkers 由建筑学硕士五年级学生林初明 (Edwin Lam) 联合创立,并提出“一站式”塑料回收全流程方案——从回收废弃塑料、转化为可用线材,到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实用型产品。

“我们希望通过赋能个体和革新新加坡永续发展文化,来显著提升塑料回收率。”
林初明表示。由林初明组建的初创团队曾荣获202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霍特奖” (NUS x Hult Prize 2025) 项目资助,目前正在新国大企业机构孵化器 THE HANGAR 的伯乐格71接受孵化。

▲2025年1月,PlasticTinkers 与杨协成等合作伙伴携手,利用回收塑料瓶打造了新加坡最大的3D打印招财猫。

除了通过实践工作坊和社区合作提升环保意识外,初创团队 PlasticTinkers 今年初还与饮料品牌杨协成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新加坡最大的3D打印招财猫(尺寸1.2米×0.8米)。该3D打印招财猫成功入选《新加坡纪录大全》(Singapore Book of Records),是最大的再生塑料3D打印模型。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开发便携式回收设备,计划在新加坡各合作空间和教育机构推广使用,让社区能够自主将塑料废料转化为3D打印线材。



(来源: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