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新加坡论坛”的与会者与演讲嘉宾在讨论结束后合影留念。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论坛主持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教学助理黄正为先生;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孙雪玲女士;新加坡社科大学副教授、官委议员 Razwana Begum;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政策研究所社会实验室主任马修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会主席 Irdina Duran 女士;以及政治学学会活动总监兼 “洞察新加坡论坛”项目总监 Foo Yong Kun 先生。
传统上,在奉行精英主义的新加坡,成功往往与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和财富积累紧密挂钩——精英学校、顶尖大学学位,以及金融、法律等热门行业的高薪工作就是有力证明。但这种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我们是否应该拓宽成功的标准,纳入更多考量因素,以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韧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加坡年轻人开始公开探讨这些问题。这些思考也成为近期“洞察新加坡论坛”(Insights Singapore Forum) 的核心议题,该论坛以“重新定义成功:探索青春之路”为主题展开讨论。
本届论坛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会主办,汇聚多位知名嘉宾,包括: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孙雪玲 (Sun Xueling) 女士、新加坡社科大学副教授兼国会官委议员 Razwana Begum,以及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社会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兼主任马修 (Mathew Mathews) 博士。他们与大中学生展开对话。
论坛嘉宾们就优绩制 (meritocracy)、世袭特权的现实问题,以及同辈压力与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传统成功观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与会嘉宾在强调社会与企业应当重视非传统职业选择者的同时,也指出个人必须将职业理想与市场现实相结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更需主动适应技术变革趋势。
讨论亦触及精英主义话题——此类心态能否被彻底消除?与会者重点思考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种现象是否也可能源于优绩制带来的非预期负面后果。发言者们指出,当人们将成功完全归因于个人努力时,很容易形成一种认知偏差,认为那些成就不高者仅仅是因为不够努力。
尽管优绩制旨在奖励个人能力与付出,但与会者指出其可能意外固化阶层特权。既得利益者不仅能助力子女教育,更可为其铺就资源、人脉与机遇的坦途。虽然政府调控能缓解此类失衡,但与会专家普遍呼吁需要推动更深层次的社会认知转型——从单一推崇个人成就,转向构建包容、多元的社会成功评价体系。
讨论中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若仅以学业和职业成就来狭隘定义成功,是否会导致自恋倾向、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成功本质的认知扭曲等负面后果。与会专家建议,与其执着于僵化的成功标准,不如建立更包容的定义——认可每个人的特质与志向,并为不同人生阶段的成就喝彩。
要实现这种认知范式的转变,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年轻人之间开展更开放的对话至关重要。
本次对话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的黄正为 (Ng Chia Wee) 先生主持。黄正为先生指出,“成功”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探讨的话题”,他赞赏各位发言人直面这一议题时的坦诚,并希望与会者能够基于这些富有洞见的观点,“以各自的方式延续这场对话”。
来自华侨中学(高中部)(Hwa Chong Institution (College Section)) 的与会者苏家慜 (Soh Jia Min) 女士分享道,听到关于现代社会成功路径已不再局限于少数传统模式、以及社会各界正在构建支持多元成功定义的体系等不同观点,令她深受启发。
新国大政治学会主席、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二年级学生 Irdina Duran 女士表示:“我们希望与会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成功的真谛: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来实现这种成功,以及转变思维定式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期待同学们能在此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热情参与。”
“洞察新加坡论坛”前身为 “Ninety Percent” 活动,是旨在促进新加坡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对话的年度论坛,以提升当代青年的政治认知。历届论坛曾探讨诸多本土与国际热点议题,如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的角色、中国的政治自由化进程等。往届嘉宾阵容包括知名学者、国会议员以及民间团体与非政府组织代表。
(来源: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微信公众号)